我們都知道藝術界人士一般腦洞都比較大,常常也能想出很多讓人意向不到的創(chuàng)意。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許多看起來高大上又嚴肅正經的院校,開設起專業(yè)課程來,腦洞大的也跟鬧著玩兒似的,讓人哭笑不得。今天自然光線要來跟大家介紹的專業(yè),它雖然冷門但卻不至于無人問津,同學們也許聽說過這個專業(yè),但想到它時大腦卻又都是一片空白甚至疑問三連。藝術管理專業(yè),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聊藝術管理專業(yè)出國留學。
正如前文所說,這個專業(yè)雖然相對小眾冷門,但卻完全不至于“冷僻”。許多藝術類院校以及綜合類大學都有開設相關專業(yè),在大部分的時候,它都叫藝術管理(Arts Management),但有些時候,它也會被稱作Arts Administration。同學們也許還會看到時尚管理(Fashion Management)、設計管理(Design Management),它們也都是藝術管理的兄弟姐妹。
那么藝術管理究竟是何方神圣,和藝術是什么關系,又需要學習什么內容呢?
藝術管理專業(yè)出國留學是近半個世紀才興起的新興學科,在藝術金融化的趨勢之下,近年來藝術管理行業(yè)漸漸脫去神秘的外衣,開始有了一定的關注度。藝術管理專業(yè)總的來說需要學習藝術、商科及金融三大類學科類別,是一個專業(yè)領域跨度較大,就業(yè)選擇較廣的跨學科專業(yè)。
圖源:ArtsDdministration.com
藝術管理專業(yè)存在的意義,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讓相對不接地氣的藝術品和創(chuàng)作他們的藝術家“落地”,與市場接軌。也可以說他們的存在像是藝術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中間人,幫助管理藝術市場,調動藝術資源,以及最重要的藝術品變現。
芝加哥藝術學院SAIC Arts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首頁
從細化的學科設置來說,藝術管理專業(yè)從橫向被區(qū)分為了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兩個方向,縱向又被分為了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種運營模式。從狹義來說藝術管理單指管理藝術類活動的技能,而從廣義來說則包括了所有與藝術相關的政策、機制、法規(guī)、金融以及理論探究。
大概的了解了藝術管理專業(yè)的概念之后,我們要聊聊由這個專業(yè)延展開來的未來就業(yè)前景及職業(yè)生涯可能性。大多數同學對這樣的專業(yè)最感興趣,又最糾結的點都在于這里。
一方面,這樣這樣跨領域的專業(yè)似乎跳出了藝術的局限性,像是介于藝術與商科、金融之間的一個平衡點,讓很多熱愛藝術又擔心“曲高和寡”的同學有了一個中間的選項。另一方面卻又擔心這樣一個相對冷門的中間地帶未來的就業(yè)方向。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那些由藝術管理專業(yè)衍生的相關職業(yè)吧!
策展人(Curator)一般分為博物館、美術館及藝術機構的常立策展人(團隊),和在當代藝術誕生之后因為不被主流藝術流派所接納而產生的獨立策展人。這個職業(yè)在2019年的藝術界可以說是炙手可熱,更是在Artnews上被評為過去十年間藝術領域的代表詞之一。同樣這也是藝術管理專業(yè)的同學,畢業(yè)后一個熱門的職業(yè)選項。
在2014年的惠特尼藝術雙年展中,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首席策展人Helen Molesworth寫下了——“策展最神圣的意義之一,就在于它能夠通過布局創(chuàng)造意義”。
View of the Whitney Biennial,2014
上圖為策展人兼SAIC教授Michelle Grabner,在14年的惠特尼藝術雙年展中布置的的一小塊展區(qū),被Helen評價為“像凌亂的70年代家庭聚會現場”。這一場展覽之所以喚起了大家對策展人的重視,是因為它選擇啟用了三位風格迥異的策展人同時對展覽的不同部分進行規(guī)劃,最終所呈現的藝術風格也是天差地別。
雖然藝術界對這一場展覽的評價批判多過于褒獎,但是通過這一次的鬧劇,卻也讓觀眾及藝術界人士真切的感受到了策展人的重要性。甚至在近期Artnews關于2020年的藝術趨勢預測中認為,策展人將重新定義藝術的價值。
之所以給策展人這樣高的藝術評價,絕不是制造噱頭,也不是空穴來風。也許在非藝術界人士,甚至一些藝術家眼中看來,策展人的身份更像是介于藝術品與大眾之間的“中介”,能起到多重要的作用呢?
策展人Karen Serres在倫敦考陶爾德學院畫廊
實際上由于藝術家群體的特性,他們普遍都不太善于跟商人打交道,所以相對于其他群體,藝術對中間人的需要會更為迫切一些。而策展人,正是這個被需要的角色。
并不像字面上看起來的策劃和布置展覽,策展人的責任更像是一個Story Teller,負責有邏輯的講述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的故事,讓觀眾能看懂并為之動容。所以策展人首先自己本身需要是一個了解藝術的人,其次還需要是了解通俗文化,大眾心理,這樣才能夠策劃出一場有邏輯、有主旨,目標明確的藝術展。
《你要熱烈地親親爹哋》黃炳動畫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藝術形式的多樣化,許多現代藝術家也都開始兼職做策展人。上圖的動畫藝術家黃炳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藝術展基本都是自己操刀出品,在動畫的基礎上制作藝術裝置及布置展廳,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全能藝術家”。
策展人也像藝術管理專業(yè)一樣,有以營利為目的的營利型展覽和以文化傳播為目的的非營利性展覽的區(qū)別。一般以營利性為目的的展覽的重點,除了門票和藝術周邊產品出售以外,就是藝術拍賣了。而拍賣,就涉及到藝術品的變現問題,也衍生了我們下一個要說的藝術職業(yè)——
藝術經理人相比策展人,商業(yè)的概念就要更濃一些了。他們是介于藝術家和商人之間的中間人,所有藝術品變現的經濟運作都需要靠藝術經理人這個齒輪才可以轉動。
但是藝術經理人的作用也不僅僅只在于銷售領域,他們更多的需要發(fā)掘一些嶄露頭角的、具有潛在價值的新興藝術家,成為他們幕后的推手,最后和藝術家實現雙贏。
Kamel Mennour
Kamel Mennour無疑是近現代歷史上最成功的一位藝術經理人,在2016年被列入“歐洲十大最受尊敬的藝術經理人”首位。他是一位著名的法國畫廊主,名下擁有三家藝術畫廊。但很明顯在通貨膨脹的當代,單靠開畫廊是完全沒有辦法獲得盈利的。
的確開畫廊只是Kamel Mennour接觸到更多藝術家的方式,他的商人身份優(yōu)先于藝術家存在。他不滿于藝術界以年齡和資歷來評價藝術品的方式,認為他們是用“用青年藝術家的血液來養(yǎng)育老藝術家們”,所以他想為藝術界的經濟創(chuàng)造新的秩序。
‘The Moral of the Story.’裝置
他開始從臺前退至幕后,用實際行動支持他欣賞的青年藝術家們。他們在Mennour的支持下開始生活的不那么窘迫,也逐漸得到父母的支持,形成了一個良性的藝術產業(yè)閉環(huán)。
其實想Mennour這樣的藝術經理人還有很多,他們所從事的職業(yè)也不是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市儈、功利而不近人情。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藝術家與藝術經理人之間的關系,已經從單純商業(yè)的關系,演變?yōu)檎嬲\的友誼了。
很多時候,即使面對商業(yè)上的失利,新興的藝術經理人也會擁護他們的藝術家,因為他們之間的關系遠比商業(yè)來的更深。對于藝術家來說,藝術經理人的形象都是“惟一的知己”。
藝術經理人Joseph Duveen
Artsy出版的《藝術品交易簡史》中描述道:“(他們)四處尋找破舊的藝術作坊,發(fā)現那些被誤解了的天才,辛苦工作,并打破所有規(guī)則,然后孜孜不倦地推廣這個新發(fā)現寶藏。即使這些藝術經紀人面對最嚴厲的批評,也仍然會堅定的守護這些藝術家理想”。
這樣的行為幾乎都可以用浪漫來形容了,也就是為什么那么多藝術家如此信賴他們的經理人的原因了吧。其實藝術經理人的職業(yè)遠比我們想象的更高尚,也更為接近藝術。
今天我們針對藝術界的小眾專業(yè)——藝術管理,展開了一系列相關的討論。想必看到這里,同學們心里對文章最開始那三個問題已經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了吧。
藝術管理專業(yè)出國留學本身就是一個學科跨度較大的專業(yè),適合既對藝術感興趣,又不想僅僅停留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同學。藝術管理學科對藝術、管理和金融三個專業(yè)領域都有要求。在一次對一百個藝術管理專業(yè)的畢業(yè)生的采訪中,他們強調最多的“有用知識”是藝術史。
拿下SAIC Offer的自然光線學員Gao同學作品集
布魯克林博物館當代藝術部策展人Eugenie Tsai表示,“藝術家從歷史傳統(tǒng)中獲取靈感,所以要理解今天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就應該要知道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這也揭露了藝術管理與藝術之間的關系,藝術就像是培育藝術管理的土壤,雖然在后期它與管理學和經濟學有所融合,但仍是植根于藝術這個基礎的。如果連藝術都不能理解,又談何“管理”它呢。
藝術管理專業(yè)出國留學的就業(yè)前景,我們例舉了藝術管理畢業(yè)生最常見的兩個職業(yè)選擇,策展人和藝術經理人。但其實藝術管理專業(yè)能選擇的道路還有很多,從藝術評論家,到拍賣師,甚至可以選擇成為獨立的“全能藝術家”。希望同學們能通過今天的分析,更深入的了解“藝術管理”這個學科以及這個它未來的可能性。也希望能夠給同學們在專業(yè)選擇方面帶來更多的靈感!
更多推薦:
本文均屬自然光線國際藝術教育團隊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允許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業(yè)轉載,如有發(fā)現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