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藝術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傳統(tǒng)八大藝術門類在不斷融合中延伸出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這種趨勢也廣泛體現(xiàn)在藝術院校對于未來藝術家的培養(yǎng)中,因此在同學們藝術留學作品集創(chuàng)作中“跨學科”就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創(chuàng)作方向。我們經(jīng)常為大家介紹一些不同專業(yè)之間的“跨學科”方式,但其實位于八大藝術之首的文學作品中更有許多同學們可以借鑒的方向,國外藝術院校作品集靈感如何從文學作品中獲?。?/p>
閱讀文學作品不僅能夠提高同學們的文化底蘊,也是增加我們想象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常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故事給每個人帶來的情緒變化和思維方式都是不一樣的,通過這種非圖像化的刺激也會幫助大家獲得更多第一手靈感。
選擇有情緒共鳴的文學著作
首先,在同學們選擇文學作品作為國外藝術院校作品集靈感來源時,對于書籍的題材、類別、故事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同學們在完整閱讀過后積累了一定獨立的見解,能夠有感而發(fā)就是一個好的作品來源。
其次,為了最終的作品能與招生官建立共鳴,同學們選擇的文學作品最好有一定的知名度,至少是廣泛意義上的名著或者講訴的故事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這樣有群眾基礎的書籍也能為我們的作品賦予更多的原始積淀。
書籍是借助于文字和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明確了選擇文學作品的原則,接下來是就是如何把表達思想的形式轉化為真正的設計元素,這部分的完整的故事線并不是需要重點把控的,而只是選擇能為我們主題所用的線索和因素。
錄取倫敦時裝學院LCF服裝專業(yè)的胡胡同學,她的項目作品中的靈感來源于一部著名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她看來,這部小說并不只是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悲傷而又凄美的“不可能愛戀”。
并且,其中的主人公并不是迷人的R,而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她在不計后果的情況下,一生都在給一位不認識她的情人R寫一封信。胡胡同學認為每個女人在人生中的某一刻,都會成為一個“不知名”的女人。
成長,愛情,失去,死亡和生養(yǎng),是大多數(shù)女性的終身話題。這本書獻給了她的愛人,而胡胡的項目也獻給每一位不知名的女性,她提取了書籍中對于這位女性所有的幻想和情緒的描寫,并把這些文字落地成實質的元素并配以夢幻的色彩。
建造書籍中的暢想世界
國外藝術院校作品集靈感如何從文學作品中獲???文學作品的題材有很多種,常見的有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具體的主題更是豐富多樣,有完全取決于真實事件的紀錄,但更多的是依托于作者的主觀思想塑造的一個虛擬世界。
為了讓這些概念性詞匯變成每個人腦海中具體的畫面,作者從人物、場景、故事沖突等等都是經(jīng)過精心設置,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一個更嚴謹?shù)倪壿嫲阉鼘崿F(xiàn),成為具象的作品。
所以很多時候,同學們觀看文學作品時,很容易被書中構建的場景所吸引,但因為不知道如何把握靈感、意識概念具像化,并把他們變成帶有自己獨特的審美風格,或是具有令人深思的邏輯內(nèi)涵。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要做的一定不能是照搬書中的構造,而是要更延伸至問題的內(nèi)在,比如我們可以提取主題句中的抽象詞匯,然后根據(jù)這些抽象詞匯尋找素材,然后嘗試各種搭配以實現(xiàn)書中的情境。
獲得AA建筑聯(lián)盟學院、倫敦大學學院UCL offer的Lee同學,她選擇的是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疊》中的虛擬空間,以達到“構建了一個不同空間、不同階層的北京可像‘變形金剛般折疊起來的城市’卻又‘具有更為冷峻的現(xiàn)實感’”
在這個項目里,社會結構被賦予了階級層面的邏輯——社會被劃分為上層階級、中層階級和底層階級,每個階級所享有的城市景觀、社會資源等,都被不同“閘口”分割開。
在作品集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Lee同學用具象的景觀方案將一個反烏托邦式的抽象城市概念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龐大的實驗性項目,項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三層社會”、“三層階級”,這些關系交織在一起,如何對這些關系進行梳理,有條理又緊密相接的用具體的景觀建筑方案表現(xiàn)出來,其實是非常難的。
因此該項目的創(chuàng)作重點,就主要集中于思想維度的展現(xiàn)上。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自然光線的老師主要從思維引導的方向著手教學,將大而虛幻的概念,形象的轉為具體、且視覺化的設計方案,并最終以一件精致的局部模型作為最終呈現(xiàn)。
借用文字進行一場無聲的交流
文字不僅能夠記錄靈感,表達思路和想法,更能作為一種具體的設計符號去“解說”作品內(nèi)涵。雖說直接借用文字或書籍的形式聽起來好像比提取再創(chuàng)作簡單很多,但作品集中涉及到概念和意象表達的文字與單純的解說還是有很多區(qū)別的。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貼合主題,無論是哪種形式都是為表達主題思想服務的,畢竟我們的藝術作品集是一個視覺類作品,和文學作品還是有本質的區(qū)別的,文字只能作為輔助出現(xiàn),我們一定要在整理好思路的基礎上分清主次。
其次就是需要找到合適的表現(xiàn)手法,藝術作品往往是靈感捕捉的產(chǎn)物,我們需要借助文字表達的內(nèi)容大多是抽象的意識形態(tài),但是切忌過多使用多余的文字,即作品邏輯不相關、純“裝飾性”的文字元素,而是盡量是焦點關注在作品的內(nèi)涵中。
錄取皇藝平面專業(yè)的Yu同學,其中有一個項目主要講述的是她和母親之間的關系。她認為母女的關系有點像是人和日常物品的關系,共存但又難免在日常中遭受磨損。
所以她選擇了作為醫(yī)生的媽媽經(jīng)常使用的醫(yī)科書,以及在觀察中她紀錄的一些短句,用文字結合一些再造物品的方式,希望可以掙脫掉母女身份去和對方進行一場無聲交流。
這個項目包含四件作品,比如其中一件《could you see me》。是她在一本醫(yī)科書中描述她的疾病的那一頁,畫下了女性的大腿,在書頁夾縫處寫下了一首小詩:
這個項目的其余作品分別是《We just saw each other》,《You never see the green》,《Don’t》。標題都基于文字,出現(xiàn)在每個小的作品中,結合一些簡單的材料,比如加有紅外感應的燈箱,視頻,手工紙加絲網(wǎng)印刷等,去豐富文字的形式和情感的重量。
國外藝術院校作品集靈感如何從文學作品中獲?。课膶W與藝術之間的“跨界”其實由來已久,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書畫不分家”,還是現(xiàn)在的戲劇、電影,文學與藝術之間,不但享有共同的文化源頭,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在不斷互相融合和啟發(fā),而對于我們同學們來說,將閱讀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不僅能夠提高藝術修養(yǎng),更能從有豐富積累的文學著作中,尋找鮮活的視覺語言,為我們的作品增添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
本文均屬自然光線國際藝術教育團隊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允許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業(yè)轉載,如有發(fā)現(xiàn)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