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外疫情的持續(xù),國外藝術院校對作品集也產生了新的要求視頻作品集成了必須,但是留學申請視頻作品集怎么制作?視頻類個人作品集怎么做?下面自然光線藝術留學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影視作品集怎么制作。
在新冠疫情這樣一個不可抗因素的影響下,對于全球范圍的應屆畢業(yè)生,尤其是藝術畢業(yè)生來說,的確是收獲了一份與眾不同的體驗。云畢業(yè),云合照,各大美院慣常的畢業(yè)展也改成了線上畢業(yè)展。
自然光線在看了各大高校的畢業(yè)展以后,發(fā)現(xiàn)一個趨勢:
那就是全球范圍內,不管是什么專業(yè)的藝術類學生,不斷嘗試的方向除了我們老生常談的「跨學科」以外,也正在向新媒介、動態(tài)化的趨勢發(fā)展。具體來說就是動態(tài)圖像和視頻。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藝術生被迫將自己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放在線上展示,在觀眾、作品、創(chuàng)作者三者被空間阻隔,展覽環(huán)境受限制的情況下,為了保障作品所處的空間和觀念之間的微妙關系和作品的氛圍感,不得已才拍了視頻。
在國內,拿比較具備創(chuàng)新和學術水準的中央美術學院(CAFA)來說,在今年五月,大刀闊斧的推出“云端美院”VR虛擬美術館展廳。
●據(jù)中央美術學院網絡中心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畢業(yè)展上線第一個24小時,瀏覽量213萬,獨立訪客數(shù)量53萬
CAFA云展覽現(xiàn)場
一場“永不下線的畢業(yè)展”為2020屆一千多位畢業(yè)生近3萬畢業(yè)作品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
作品集制作靈感太多怎么辦?如何高效篩選?「VR云端畢業(yè)展」這個做法本身就是在空間受到限制,在只能在線上觀展的情況下,把屏幕動態(tài)化,場景虛擬化。
除此之外,許多畢業(yè)生都在自己的作品當中加入視頻形式,通過這些視頻,有一些是作品觀感上更為豐富,有些作品有了視頻作為補充,內容和觀念就更為完整了。
專業(yè)方向:藝術與科技|作者:崔昱
另一方面,線上展覽丟失了空間交互的帶給觀者帶來的體驗感,削弱了裝置、雕塑等等這類并非是單純依靠視覺表現(xiàn)的藝術形式的表現(xiàn)力。
專業(yè)方向:藝術與科技|作者:崔昱
藝術專業(yè)的同學和對藝術感興趣的小伙伴都知道,傳統(tǒng)的觀看習慣,還是類似于走進展廳,站在作品面前和作品對視,閱讀一下前言后序以及藝術家、作品簡介的方式。
不乏有評論家批評只關注技術和形式的藝術的作品不是藝術,他只是技術進步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同時,更為享受傳統(tǒng)展覽方式的觀眾也會好奇,線上展覽是一種特殊時期的手段,一般情況下,如果所有藝術作品都在手機和電腦上展示,那和刷微博有什么區(qū)別呢?
視頻作品集怎么制作
不愿意接受線上展覽的觀眾,也許是不能接受藝術變成流行品,大眾文化。為什么這么講,因為互聯(lián)網「云展覽」的形式更普遍被大眾所接受以及更低的行業(yè)“門檻”。
影視作品集怎么制作
線上教室就不是教室嗎?線上會議室就不是會議室嗎?線上livehouse就不是演出嗎?
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答案。
并且,視頻、直播(實時視頻)幾乎成了云端所有形式活動的出口?!冈普褂[」的藝術作品是一樣通過視頻體現(xiàn)出完整性的。
視頻類個人作品集怎么做
藝術家以及藝術作品也成呈現(xiàn)出了線上課老師,線上會議的領導與員工,綜藝節(jié)目里的樂隊和樂手一樣,探索行業(yè)全新可能性的趨勢。
既然視頻作品大勢所趨,又在互聯(lián)網時代如此重要,那么,身為非影像專業(yè),甚至沒拿過攝像機的同學就會疑惑:
我做的視頻和影視專業(yè)的同學相比
這么粗糙能看嗎?
作品集放視頻真的是對申請有幫助
而不是暴露我的短板嗎?
接下來自然光線就給同學們分享幾種能“極速上手”又藝術的形式,0基礎的同學也不用擔心做不來視頻,不要錯過,繼續(xù)往下看吧!
自己拍攝是一門比較綜合的工作,如果短片沒有故事的話,還需要臨時組建一個劇組。包括編劇、拍攝、演員、美術、后期等等。
圖片來自微博素人沐恩
就算把工作量精簡到最少,沒有拍攝經驗的人也是很難獨立一人完成一部短片的拍攝。于是,很多同學選擇了與主流商業(yè)短片和記錄片短片相異甚至對立的實驗短片。
當人們論及實驗電影的時候,它經常被形容為“先鋒的”,而早前人們也用“地下的”這樣模糊而泛泛的定義來試圖概括這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電影。
“實驗電影”一詞中的“實驗”就很好地描述了這類電影的一些顯著特征。比如非常規(guī)的敘事順序,刻意使觀眾注意力疏離影像的拍攝剪輯技巧(像故意的失焦,在膠片上弄上掛擦的痕跡,快速的剪輯),不同步的聲音甚至完全沒有聲音的處理方式等等。
圖片來自網絡
實驗電影的定義其實也一直被爭論,因為很多的“實驗電影”實際上一點都不“實驗”了,而是那些一般大眾看來缺乏故事情節(jié),追求詩意化和印象派化的畫面和敘述風格這些有很明顯特征的影片類型就是所謂的“實驗電影”了。
所有采取這些“實驗”拍攝和制作方式的目的就是導演希望觀眾能有更加主動和更加具有思考空間的觀看體驗。
大多數(shù)的這類影片的制作成本極低,除了拍攝者本人的資金或者很少的。大多數(shù)的情況是整個電影的所有工作都由導演一人完成。
定格動畫(Stop-motion Animation)是現(xiàn)今視頻制作最熱門的一個范疇,又名為逐幀動畫。它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動畫制作技術。
定格動畫的原理是通過每幀不同的圖像連續(xù)放映,從而產生動畫效果。最基本制作定格動畫的方法是利用相機,為拍攝對象逐格地拍攝一連串的相片,每張相片之間為拍攝對象作小量移動,最后把整輯相片快速地連續(xù)播放,便可制造出拍攝對象自己會動的錯覺。
原則上,任何可以移動的物件都可以是定格動畫的拍攝對象,包括模型、黏土偶、木偶、剪紙、日常用品以至真人等,亦可以用繪畫的方式制作。但一般都是由黏土作材料,因為黏土易于改動,其成品亦稱為黏土動畫。
定格動畫由于制作上的繁瑣,往往不適合情節(jié)復雜的鴻篇巨著。短小的故事很可能不用把一切交代得面面俱到就可以抓住觀眾:只要你有一個好點子就夠了。
定格動畫制作流程圖
前期策劃的階段盡可能地長一些,沒有想好就實施的話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百萬微愛全球暖化定格動畫片
《Q-tanic》
分鏡頭腳本決定了每個鏡頭的機位、時間、景別變化和人物動作,甚至還標注著音效和對話,是每個動畫師必備的重要工具。不需要畫多么精美的分鏡頭腳本,哪怕十分潦草但你自己能看懂就夠了。
1.剪輯
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戈達爾:剪輯才是電影創(chuàng)作的正式開始。
剪輯(Film editing),即將影片制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舍、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并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從美國導演格里菲斯開始,采用了分鏡頭拍攝的方法,然后再把這些鏡頭組接起來,因而產生了剪輯藝術。
影視作品集怎么制作
剪輯既是影片制作工藝過程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進行的最后一次再創(chuàng)作。實驗短片的剪輯并不局限于某種具體手法,創(chuàng)作相對自由。
2.調色
色彩搭配的問題確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這一代的設計師比上一代的設計師,所能運用的色彩工具多了許多。
如今,我們能運用好計算機為我們提供的豐富色彩,看來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哪怕是從事設計師工作的人,也會很容易迷失在色彩的世界。
底色和圖形色在設計時我們會經常遇到用幾個色做各種形的構成,作為底的色我們往往會將它推遠,而作為圖形或文字的色我們要將它拉近。
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受配色關系的影響是什么樣的。一般明亮和鮮艷的色比暗濁的色更容易有圖形效果。
圖片來自微博素人沐恩
因此,配色時為了取得明了的圖形效果必須首先考慮圖形色和底色的關系。圖形色要和底色有一定的對比度。
這樣才可以很明確的傳達我們要表現(xiàn)的東西。我們要突出的圖形色必須讓它能夠吸引觀者的主要注意力。如果不是這樣就會喧賓奪主。
今日總結
5G時代的到來,AR、VR技術的進步,數(shù)字時代科學技術代替?zhèn)鹘y(tǒng)展示、制作、觀看方式幾乎是一個必然。未來的“純手工制造”的展覽,包括布展團隊、畫廊、美術館、導覽工作人員也許都會以新的平臺、崗位出現(xiàn)。
就像數(shù)字專輯代替黑膠和磁帶;手機app代替實體播放器一樣,線上空間必然會逐漸取代一部分的實體空間。
無論是各類短視頻平臺的興起,還是各大藝術學院逐步提出的對視頻化創(chuàng)作要求,種種跡象都表明了視頻時代的到來。同學們的作品的主題應該對現(xiàn)如今的時代做出回應,同時為了更完整的表達自己的觀念,讓作品動起來。視頻作品集怎么制作就介紹到這里。
本文均屬自然光線國際藝術教育團隊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允許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業(yè)轉載,如有發(fā)現(xiàn)必追究法律責任。